浙江無錫市正以錫山區為試點,對主要河道流經各鎮、街道的進、出水斷面增設水質監測,并正在籌建市級“河長制”信息化管理平臺,出現問題將聯網通報。“今年‘河長’們壓力更大了。”一些鎮級“河長”感慨。

去年,錫山區部分“河長”反映,自2009年實施“河長制”以來,盡管已推行種種追責機制,如對河道治理要分三年復驗,且滿足“每年監測的水質須不低于上一年”等條件后,才分步撥付以獎代補資金,但各板塊的“河長制”推進力度仍參差不齊。有些主要河道流經多個鄉鎮時水質出現反復,但重點監測斷面不多,導致無法在第一時間盤查原因,治理成本較大。此外,他們希望建立更全面的“河長制”考評機制,不僅要看到河道問題,還要對鎮、街道每年的河道治理工作進行科學評價。
近日,該區對各鎮、街道主要河道進、出境處增設斷面監測點,已達50個。“這樣,不管河道是從西往東流,還是調水時從東往西流,出現水質反復時,只要一查相關鎮域出、入境水質指標,就能很快知道從哪找原因,有了這些數據,也能對鎮域水質貢獻有更科學的評判。”錫山區河長辦負責人蔡軍說。安鎮新橫塘河不久前出現氨氮等指標超標,“河長”沈源立即指揮相關人員對沿線的幾所高中、居民小區的雨污管網等進行排查,很快發現是一所正在施工建設的學校在施工中壓壞了雨水管,致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向外排放,僅約一星期就整改到位。
讓“河長”們還感到“壓力山大”的是,我市正籌建市級“河長制”信息化管理平臺。屆時,市河長辦將根據信息系統中各區河長辦檢查、考核情況,市環保的水質變化情況等,即時聯網通報。不少“河長”表示,在這樣的機制下,“河長”治河松懈或推諉空間大大縮小,全力以赴將成為“河長制”新常態。
去年末我市河長制管理首次提出三年整體目標和具體的分年目標,到明年末具備條件的重點河湖要初步達到優良水體生態環境要求。蔡軍在今年的工作日志中不僅寫進了“完成45條河道綜合整治”的年度目標,還添上了“明年末80%的主要河道水體生態環境要較去年提高”的遠期目標。“近、遠期目標使‘河長’們不再簡單地停留在水質不比上年差就行的階段,主動加強精細化管理和長效管理。”他認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