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15年兩會上,環保話題不出意料地成為了“最強音”。
隨著2015年1月新環保法的正式實施以及即將出臺的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,中國將呈現政策趨嚴、標準趨高、社會參與以及面向效果付費的環保產業新常態,E20環境研究院認為,其中的“標準趨高”將在城鎮污水、供水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下,爆發出新興增長點。
事實上,經過“十一五”、“十二五”兩個時期的發展,截至2014年底,中國已建成污水處理廠約3800座,污水處理能力約1.6億立方米/日,城鎮污水處理、供水市場已基本飽和。但由于環保要求的提高,數千座污水處理廠面臨提標改造。
以北京市為例,此前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滿足《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》即可,其出水水質為劣ⅴ類,但2012年7月,北京市環保局和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頒布了《北京市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》,要求北京市的污水排放主要應達到地表水Ⅳ類。
一年后,2013年9月6日,國務院發布《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》特別提到,確保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地表水Ⅳ類。
除政策標準提高的促進因素外,我國再生水市場也存在較大缺口。
據住建部《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(2013)》數據顯示,2013年,我國城市再生水生產能力達1760.7萬立方米/日,再生水利用量354181萬立方米,再生水管道長度7193公里。截止到“十二五”末期,我國城鎮污水再生利用規模達3886萬立方米/日,依目前數據來看,差距較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