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長壽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總體實施方案(2014—2018年)已獲重慶市政府批復。
方案安排5大類工程措施項目共109個,總投資約32.3億元。其中,污染源防治類項目80個,投資約22.51億元;飲用水源地保護類項目6個,投資約1.15億元;生態屏障體系建設類項目14個,投資約6.38億元;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移民類項目5個,投資約1.72億元;監管能力建設類項目4個,投資約0.54億元。

根據批復,總投資32.3億元的資金來源為國家資金支持和地方投入,其中申請國家資金支持約14.42億元,地方投入約17.88億元。
那么作為長壽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中最重要的長壽湖,它的整治效果如何呢?在長壽區環保局農環科,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今年長壽湖生態環境整治的新措施。
農環科負責人告訴我們,1990年以前,長壽湖的生態環境良好,總體水質保持在2類。隨著流域內經濟社會發展,工業、生活和農業面積等污染輸入,使得湖泊污染日趨嚴重。尤其是當地居民網攔養殖更是對水質產生惡劣影響。為了使湖中所養殖的白鰱、花鰱等魚類快速繁殖,養殖戶將化肥直接拋撒進湖中,使湖中藍藻等藻類植物充分吸收,瘋狂生長。由于破壞程度大,又沒有行之有效的整治措施,最惡劣的時候長壽湖水質由II類降為劣V類。
從1999年開始,長壽區就開始有針對地制定相關政策法規,截至2004年,長壽湖湖區內網箱養殖被全部拆除。隨后,長壽區建成長壽湖污水處理廠、垃圾收運系統等,還相繼淘汰、取締、改造一批船舶和水上建筑工程,同時進行湖內清漂常態化工程,新建污水管網、綠化湖區周邊、種植生態涵養林等。
通過十幾年整治,長壽湖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。2014年水質監測結果顯示:長壽湖水質達到了III類標準,其中9月還接近II類標準,其中部分水域已經可以作為飲用水源。

長壽湖整治4項新舉措
1.漂浮物清理和岸邊垃圾治理
購買1艘大型清漂中轉船、1臺垃圾清運車和若干清漂工具,對長壽湖湖面的垃圾、樹葉等漂浮物和岸邊的垃圾進行每天定期處理。
2.生態養殖實驗和科研
在長壽湖支流和湖區選取5-10畝水域內進行魚類繁殖對水生態影響的對比實驗。在實驗區中,投放不同魚苗。通過對水質的監測,尋找最佳的魚苗種類和密度選擇。
3.水上通廊綠化生態修復
水上通道部分主要布局于湖上視線可視范圍第一層山脊內的疏林地、柑橘林、林間空地、部分耕地、陡急坡及部分337米水位線等。建設內容即將宜林耕地、荒地納入新造林、低效有林地,將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列為補植補造。總規模將達到213.5畝,栽植竹柳、水杉等植物。在長壽湖壽島還將移栽300畝植物,包括香樟、桂花、國槐、天竺桂、水杉、羅漢松、南川柳等。同時開展緩坡型消落帶喬木修復、陡坡消落帶生態恢復工程,來減輕消落帶的水土流失。
4.入湖河流監控在線檢測
今年,長壽湖還將引入入湖河流監控在線監測系統,對主要河流入長壽湖的入境斷面設置污染物在線監測站,每天都能得到這些入湖水流的水質監測數據,主要監控COD(化學需氧量)、總磷、總氮的含量。